综观数千年的养生学史,中国传统养生学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百花齐放、各自发展到理论融合、诸术交用的过程,出现了许多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上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流派,这些流派又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建起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养神学派、包括气功和运动养生的养形学派、起居养生学派、食养学派和药饵学派等,下面介绍养形学派。
养形学派
养形学派是指侧重形体锻炼的养生学派。以动养形,始於庄子,他提倡导引,开导引养生之先河。吕不韦在其《吕氏春秋》中也强调动形(体育锻炼)对保障健康的重要。汉代以后,运动养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华佗创了「五禽戏」,导引气功养生不断创新,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站桩、甩手、及各种运动、舞蹈、体操、健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养形法。
气功养生——气功古称行气、导引、吐纳、入定等,近代才称为气功,是练功者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来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一种保健方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气功的萌芽,然後奠基於先秦,战国的出土文物「引气玉佩铭」就讲述行气的过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气功文献「却谷食气」和「导引图」,说明秦汉时期,气功已经发展为较成熟的养生术。中国气功的流派众多,大体可分为如下五大类别:
(1)吐纳派功法,强调呼吸锻炼为主;
(2)导引派功法,强调以动功为主;
(3)禅定派功法,强调以练静为目的;
(4)存想派功法,强调运用想像、意念来修练;
(5)周天派功法,注重意念诱导、气息调整和意气相合。
吐纳·服气·内丹——吐纳是气功最早的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是透过调整呼吸达到长寿目的。一般是鼻吸口呼,或近乎闭气的缓吐,把鼻息调至细慢长匀。至于服气、内丹,皆为道教的气功术语。服气有内、外之分,外气类似吐纳,内气就是胎息,即仿效胎儿,不用口鼻而(想像)通过脐带呼吸。内丹,乃相对于金砂药石等外丹而言,被视为人身精气炼成的丹药,是炼气气功融合存思内视的炼意气功,发展而成的以意行气修炼方法。这种行气术萌芽于两汉,起始于隋唐,至北宋中期张伯端《悟真篇》的出现,标志着内丹术已发展成熟,后来又演化为南北宗内丹的各个派别。
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像流水一样,要多活动才可畅通血脉,达致「不腐」的祛病效果。但活动讲求适中,「形劳而不倦」,因此特别设计了针对身体各种机能而运动的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和按跷(按摩)术,几千年来,锻炼的方法可谓林林总总,难以胜数。其实不论派别,只要能做到腰常摇、胸常挺、腹常收、肢常伸,已经是运动养生的一种,像现代的体操、舞蹈、爬山、游泳等,都合乎养生之道。
1)导引术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早期的导引还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帛画复原图,显示导引术的多种姿势。
如图:
2)五禽戏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虎戏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手;鸟戏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倘能经常练习,「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便可达到祛病强身之效。五禽戏至今仍盛行不衰,分出为多的流派,主要有胡跃贞演练的偏于内功的五禽戏;叶涛演练的偏于外功的五禽戏和焦国瑞整理的内外俱练的五禽戏,梁士丰整理的自发式五禽戏等。
3)八段锦
八段锦是宋代民间产生的术式简单、老少皆宜的导引术。八段锦,即八段动作。古人认为这八段动作美如画锦,故称之为八段锦。其动作要领,有人编成歌诀,以便记忆:「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损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健肾腰,攒掌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颤百病消」。八段锦在流传过程中分为南派北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作,动作繁复,以刚为主,侧重肢体运动,称「武八段」。南派托始于梁世昌,动作简易,以柔为主,强调导引与行气结合,称「文八段」。
4)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拳法与导引相结合的健身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宋人周敦颐《太极图说》解释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便是依此原理演化而来,因此具有动静交融、上下相随、内外协调、神形相济、首尾连贯、周身运转、简便易行等特点。有关太极拳的起源说法很多,如有梁人韩拱月创韩氏家传太极说,有宋代张三丰、明代张松溪创武当太极说,明末陈王廷创陈氏太极说。事实上起源应该是多元的,到明清时已广为流传,并形成各种不同流派。
武当山
太极拳:
按摩养生——按摩,又名推拿,古代还叫做按跷(又蹻)、案杬、扶形,是一种摩擦皮肤、按压穴位,促进血液回圈,以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早期为导引术的一种,先秦时已为医家常用,到唐宋时期更受重视,独立成一种久行不衰的治病防病养生术。明清以来,自我保健按摩养生更加普及,许多养生著作都有按摩养生的内容,方法也更多样化。其中代表有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的《老子按摩法》、清代养生家方开首创的《摩腹运气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