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世界养生流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养生流派

中国养生主要流派
时间:2013-11-20  来源:  作者:

1.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源流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所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奇葩瑰宝闪烁着夺目光彩,其中尤以养生保健、中华武术更为见长。中国

养生和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博大精深,目前,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国传统养生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在历代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各种文化典籍和民众积累的经验中,都可以找到

养生思想(理论)、实践方法和技术。
从历史文献记载,养生学的萌牙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甲骨文中可以发现有关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文字记录。到了西周,人

们对四时不同气候与疾病的关系也已有了认识,提出调理饮食要与四季相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养生在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庄子以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孔

子则认为饮食起居与寿命有直接关系,他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

。”更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首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到人之生死寿夭非简单地由“天命”注定,这对养生学

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从秦汉至隋唐这个时期,传统养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充实。特别是魏晋至唐统一中国三百余年间,中国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

荡、政权更迭的历史时期。那时人们过着灾祸连绵的痛苦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创伤刺激下,健康被大大的损害了,使当时人的寿限十

分短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讲求养生之术成为某种时尚。在意识修养方面,主张清虚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方面,重视导引吐纳

,甚而服食。这阶段虽糟粕与精华相杂,但毕竟从古代相传的一些养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全面的继承下来。有学者提出,这一时

期集养生学之大成,后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不加以继承。
宋元时期涌现的养生学家主要是金元四大家和陈直、邹铉、邱处机、王圭等,撰写了《养老奉亲书》《保生要录》《摄生消息论》《

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并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路,使传统养生学日臻完美。
保养精、气、神为首务,寿夭与先天、后天有关等观点已为明清养生学家所推崇,并且涌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在养

生学术理论方面,则首推张景岳,其次是李梃。明朝李时珍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对丰富发展饮食调养的论述,也有着无法估量的

作用。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养生学也濒于夭折。这一时期养

生著作寥寥无几,其中主要的养生书籍是任廷芬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著作等。
2.养生学说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尤其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和概念,一直启发和影响着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相反,传统养生理论

和实践的发展,也同样影响和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
“元”在古代哲学中是指本原。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传

统养生学认为,气于人身之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因“气乃体之充也,用以催血,用以养血”。从中医的角度认为,血的组成与生成

过程离不开气化功能。所以,气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衰,化生血的功能亦弱(摘自《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第39页)。
(2)阴阳学说
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牝牡、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

现象,逐步形成了阴阳这样两个哲学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守、柔软等阴

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这两种“天地之气”的运动推动下发生、发展着。
要想健康无病的人,最重要的是调节人体阴阳双方的制约关系,使阴阳双方平衡,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因此,从养生方面看,要不

得病或少得病,就必须“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和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阴

阳协调。
(3)五行学说
“五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就

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
五行观念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形成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时代以前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对我国古代天文、

历数、医学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中起积极作用。它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续

不断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被当代国外学者释为“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
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脏器的孤立活动,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毫不相关,而是人体中的各种脏器,相互间具有相生相克

的联系控制关系,与周围有关事物,特别是自然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相生、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为《内经》理论体系

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天人合一”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因此,五行学说也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3.主要养生学派
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

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其主要流派有:
(1)静神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

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老子》说:“淡然无为

,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

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持生命,人的思虑、智、

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要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保持

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2)动形养生学派。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

“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

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

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的先河。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固精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先秦时养生学家

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想,他在《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他还提出

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

人体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才能旺盛不

衰。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正心。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5)合度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战国后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

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这即是说,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额定限度。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

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所以养生必须“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美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

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

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

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现在看来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

很大启示。
4.传统养生内容与特征
传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本节是按《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养生方法卷》分为8类。
(1)情感调谐
人的情绪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改变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变化。情感调谐法主要讲述如何将消极

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证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情感调谐包括:①自我调谐;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
我国养生学非常重视人的情感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无病时可因情感活动过激而致病,既病

后又可因情感过激而加重病情。因此《内经》强调在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要练神。
我国养生学十分重视“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

开朗性格、高尚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2)生活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

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

半百衰也。”这段经文对饮食、生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

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且创造了许多

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3)饮食调理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

人因时因地制宜、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节制。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

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和合理,不偏食等。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至夭折。《灵

枢•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4)房事调谐
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合阴阳”、“交媾”等。《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亦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房事不是可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因此,古人

有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

调谐养生。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5)劳动运动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和生。”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动强身健体,

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导引为主动运动,按踽为被动运

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动锻炼的一种形式。明代思

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新陈代谢”、“

吐故纳新”是人体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极重要因素。国外也有人说:“运

动是健康的源泉。”
(6)气功调谐
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气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寿,还可以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气

功的种类很多,但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过程,增强了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系统的协调性,疏通经络气血

,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气功调谐主要包括:吐纳、导引、内养、保健等内容。
(7)经络穴位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学的治疗手段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针刺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起到调整脏腑

、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是借助艾火的热力,灸灼、薰熨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通过“按”、“拿”、“点

”、“推”、“揉”、“拍”等方法,对人体各部位经络、穴位进行推拿,而起到运行气血、疏理经络、健身祛病的功效。三种方法

各有所长,运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酌情选用。
(8)药物调理
中药大多是天然物质,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和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服药也是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调理可分有

病调补、无病强身两类。由于人体的身体状况、虚弱类别的不同,在运用药物调理时必须遵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否则将造成

“一日误补,十日不复”的不良后果。所以在进行药物调理养生时,最好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较为安全。药物调理包括:(1)补

气;(2)补血;(3)补阴;(4)补阳。